Push-over 分析方法,在我国多称为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静力非线性分 析方法,近年来这一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逐渐深入,例如Push-over 方法的理 论与应用的研究,针对高层结构的模态Push-over 分析,偏心结构 Push-over 分析,基于改进能力谱法的砼框架Pushover 分析,应用 Push-over 方法进行建筑物易损性分析,通过Push-over 试验和理论研究进 行耐震能力评估,与此相应的大量研究软件和商业软件都加入了这一分析 功能,我国的抗震规范规定在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时可采 用此方法。这一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计算效率高、概念清晰等优点。因此,通过动力学概念解释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力学本质,并将这一方法 应用于抗震能力评估,具有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Push-over 方法原理及其本质
Push-over 方法没有十分严密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两个基本假定之上,其基本假定如下:
1)结构的响应与一等效单自由度体系(SDOF)相关。在实际计算中,通常假定结构的反应仅由结构的第一振型控制。
2)结构沿高度的变形由形状向量Φ 表示。且在整个地震反应过程,不管结构的变形大小,形状向量Φ 保持不变。
能力谱方法是Push-over 分析的一种具体实现方法,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价的新方法[21],这一方法采取特定的水平加载模式,对建筑物进行静力推覆,获得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再转化为能力曲线,再根据建筑物的场地类型、设防烈度、地震分组,在抗震规范中选取设计谱并转化为需求曲线,将能力曲线和需求曲线绘制于同一图上,可采用等效阻尼或者强度折减模型求解两曲线收敛的交点(性态点/Performance point)。当采用等效阻尼求解时,此方法可称为一般能力谱方法;当采用强度折减模型求解时,此方法可称为改进能力谱方法。由于确定能力曲线的水平加载模式与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如振型)相关,需求曲线是由反应谱(描述地面运动及其对结构的效应)演变而来,如果建筑物反应进入非线性阶段可通过等效阻尼或者强度折减模型求解性态点以考虑建筑物的非线性特性;因此根据静力加载和弹塑性反应将Push-over 分析方法归为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并不恰当,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拟动力分析方法。该方法较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具有概念清晰、操作简单、效率高、不需选择地震动的优点,因此更容易为工程师理解和接受。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